首页 > 资讯 >

马斯克再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:激光雷达“恶劣天气表现拉胯”,摄像头方案成特斯拉“安全护城河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1:26:41来源:

马斯克再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:激光雷达“恶劣天气表现拉胯”,摄像头方案成特斯拉“安全护城河”

2025年8月28日,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——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再度公开炮轰激光雷达技术,直言其在降雪、降雨及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下“表现糟糕”,并重申特斯拉坚持纯摄像头感知方案的战略决心。这一言论不仅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推向高潮,更暴露出行业对安全、成本与场景适应性的深层分歧。

马斯克“三连击”:激光雷达的“三大原罪”

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及公开场合连续三天发声,系统性批判激光雷达技术:

  1. 传感器冲突风险
    马斯克指出,激光雷达与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的数据采集逻辑存在本质差异。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反射生成三维点云,而摄像头依赖光学成像捕捉环境信息。当两者数据不一致时,系统需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决策,但这种“传感器歧义”反而会降低决策准确性。他以Waymo为例称:“Waymo的激光雷达方案在复杂路况下表现受限,这正是传感器冲突的直接后果。”

  2. 恶劣天气“致命短板”
    马斯克强调,激光雷达在雪、雨或沙尘环境下因反射散射导致探测精度骤降,甚至完全失效。他披露:“Waymo车辆在强降水天气中无法行驶,而特斯拉纯视觉方案仍可保持90%以上的功能可用性。”这一指控直指激光雷达在真实道路场景中的可靠性瓶颈。

  3. 成本与冗余悖论
    尽管固态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500美元,但马斯克认为其性价比仍远低于摄像头。他算了一笔账:“特斯拉8摄像头方案成本不足激光雷达的1/10,且无需额外标定与维护。”更关键的是,他质疑激光雷达的冗余价值:“若摄像头已能实现99.9%的场景覆盖,为何要为0.1%的极端情况付出额外成本?”

特斯拉“纯视觉”路线:从争议到验证

自2021年转向“特斯拉视觉(Tesla Vision)”方案以来,特斯拉已彻底移除旗下车型的雷达传感器,新推出的Model 3焕新版甚至未配备任何雷达。马斯克透露,这一决策已通过三大关键指标验证其安全性:

  • 误触发紧急制动减少76%:关闭雷达后,系统不再因传感器数据冲突而误判障碍物。
  • 幽灵刹车事件下降89%:纯视觉方案通过神经网络优化,显著降低无故减速概率。
  • Robotaxi试点扩展至3城:特斯拉FSD系统已在奥斯汀、旧金山湾区及凤凰城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,累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2亿英里。

行业分析师指出,特斯拉的“数据飞轮”效应是其纯视觉方案的核心壁垒。通过全球数百万辆车的实时数据回传,特斯拉神经网络模型每周迭代一次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
激光雷达阵营反击:场景覆盖与安全冗余不可替代

尽管马斯克言辞激烈,但激光雷达阵营并未退缩。Waymo第六代自动驾驶系统搭载5颗激光雷达,宣称可覆盖360度视野,探测距离达300米。该公司发言人回应称:“在夜间、隧道或强光直射等摄像头失效场景中,激光雷达是保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。”

中国车企则从路况差异角度切入。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示:“中国高速夜间常遇尾灯损坏的大货车,摄像头探测距离仅100米,而激光雷达可达200米,这对130公里/小时时速下的AEB自动紧急制动至关重要。”蔚来、华为等企业亦强调,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融合感知可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
技术路线分化背后的行业博弈

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分歧,本质是数据、算力与工程化能力的竞争:

  • 特斯拉模式:依赖海量真实道路数据训练神经网络,追求“端到端”的类人驾驶决策。
  • 激光雷达阵营: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降低算法复杂度,更适合数据积累较少的初期阶段。

市场数据反映出路线的分化:2025年第二季度,特斯拉FSD订阅用户突破400万,而激光雷达车型平均售价仍比同级别纯视觉车型高出15%。不过,Waymo、Cruise等企业正通过“激光雷达+高精地图”方案攻占Robotaxi市场,与特斯拉形成错位竞争。

未来展望:技术融合或成终极答案

马斯克虽坚持“纯视觉”路线,但也为技术融合留有余地。他承认激光雷达在SpaceX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封闭场景中的优势,并暗示特斯拉未来可能开发专用场景的激光雷达产品。与此同时,固态激光雷达成本持续下探,速腾聚创、禾赛科技等中国厂商已将车规级产品价格压至200美元以内。

行业专家预测,2030年前自动驾驶技术将呈现“双轨并行”格局:乘用车市场以纯视觉方案为主流,而商用车、Robotaxi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,激光雷达仍将是核心传感器。正如马斯克所言:“技术路线没有绝对对错,只有是否适合当前阶段。”这场争论的本质,或许是对“安全”二字的不同诠释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