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小鹏首度披露“小鹏汽车”改名争议:七年劝改名潮背后的行业洞察与品牌坚守
何小鹏首度披露“小鹏汽车”改名争议:七年劝改名潮背后的行业洞察与品牌坚守
2025年8月26日,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罗永浩播客节目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中首次公开回应“小鹏汽车改名争议”,透露自2014年品牌创立以来,曾有长达七八年的劝改名潮,甚至有朋友断言“改名后销量翻一倍”。这场围绕品牌命名的讨论,不仅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的文化认知变迁,更揭示了新势力车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战略抉择。
商标之争:从“橙子汽车”到“小鹏汽车”的意外转折
何小鹏在节目中揭秘品牌诞生史:2014年,他与YY创始人李学凌、猎豹移动CEO傅盛等互联网大佬共同创立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(小鹏汽车前身),最初计划命名为“橙子汽车”,寓意“清新、活力与创新”。然而,商标申请时发现“橙子汽车”已被某洗车连锁企业注册,团队被迫在数百个可注册商标中筛选,最终选定“小鹏汽车”。
“‘小鹏’这个名字当时可以注册,且我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声誉与人脉对品牌初期信任度有帮助。”何小鹏坦言。但这一决定在中国市场引发争议——相比特斯拉、蔚来等“洋气”品牌名,“小鹏”被部分消费者认为“土气”,甚至有观点质疑其难以进军高端市场。
改名争议:文化自信与品牌认知的博弈
何小鹏透露,劝改名的声音在2019-2022年达到顶峰。彼时小鹏汽车遭遇G9上市失利、组织架构调整等挑战,销量低迷,朋友劝其“改名求生”的论调甚嚣尘上。“他们认为改名能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文化自信不足,二是消费者对‘洋气’品牌的偏好。”何小鹏分析道。
数据显示,2024年二季度小鹏汽车月销量仅数千辆,亏损严重,核心团队流失率达30%。但何小鹏坚持“危机中调整”策略,通过推出MONA M03和小鹏P7+两款新车实现销量反转。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总营收达182.7亿元,同比增长125.3%,创历史新高。
“当公司特别差的时候,调整越坚决越适合。”何小鹏在节目中复盘道,“改名是表象,本质是品牌能否通过产品和技术赢得信任。”
全球化破局:“Xpeng”如何征服海外市场
面对国内争议,小鹏汽车在海外市场找到新答案。何小鹏透露,当品牌以“XPeng”(小鹏拼音缩写)进入欧洲、东南亚市场时,反而收获国际消费者积极反馈。“‘鹏’在海外文化中易被接受,而缩写形式更具现代感。”他表示。
这一发现印证了何小鹏的品牌哲学:“品牌认知需要市场培育。当某个名称被重复一万次,它自然会获得认同。”2021年品牌焕新日上,何小鹏曾以福特、丰田、特斯拉等车企为例,强调“用创始人名字命名是对品牌的认同和责任”。
行业洞察:中国车企淘汰赛还剩五年
节目中,何小鹏对中国汽车行业格局作出最新判断:“淘汰赛至少持续五年,最终可能剩下五家中国车企。”他特别指出,特斯拉虽为全球标杆,但2025年也面临新挑战,而中国新势力车企普遍存在“十二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起伏周期”。
对于竞争对手,何小鹏保持敬畏:“每家车企都有优点,比如大众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投资人,小米做得非常棒但也有挑战。”他强调,小鹏汽车的目标是“走稳、走扎实,多向别人学习优点”。
马斯克“隔空尊重”:从争议到惺惺相惜
谈及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关系,何小鹏的回应引发关注:“之前在网上‘打架’是因为信息差,现在是隔空尊重的状态。”他透露,马斯克是自己佩服的企业家,而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也获得对方关注。
这场跨越太平洋的“企业家对话”,恰似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成长缩影——从模仿争议到技术突围,从品牌质疑到全球认可。
结语:品牌命名的终极答案在市场
何小鹏的七年改名争议,本质是中国车企从“市场跟随”到“价值创造”的转型阵痛。当MONA M03成为爆款、当“XPeng”在海外市场叫响,市场已给出答案:品牌价值不取决于名称洋气与否,而在于能否用产品和技术赢得用户信任。
正如何小鹏在节目中所言:“做企业要本着走稳一点、扎实一点,多解决自己的缺点,才会更加多项全能。”这场关于品牌命名的讨论,或许终将沉淀为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破的注脚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